企业内刊担负了对外宣扬企业文化,对内增强员工素质的重任,成为整合企业内、外部资源,增加企业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基本途径,是提高员工忠诚度、加强团队协作的平台,是强化企业文化建设、提高企业美誉度的有效工具,是企业自我教育,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阵地。这张富有创新特色的企业报刊,极大的满足了社会和员工的需要。
浙江企业尝到以内刊为载体推进进企业文化建设的甜头。到目前,已有400家企业报刊获省级企业内刊刊号。
在浙江省的民营企业中,办报热情空前高涨,企业报的发展呈现喜人的态势。总数量已名列全国前茅。温州、台州等地的民营企业,都投入了可观的人力、财力、物力来办企业报。全省企业报数量5年翻3番,其中台州市短短一两年内企业报数量已增至29家。目前获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的企业报已超过400家,参加省企业报协会的就达120家。
企业期刊成为展示企业形象的平台
《德力西报》编辑罗润华说,最让人难忘的是“神舟五号”上用了德力西的产品这个事件的报道。为了宣传好德力西的形象,全体采编人员准备半年时间,终于在“神舟五号”升空后,第一时间以多个整版进行全方位的报道,效果非常好。
去年8月27日,温家宝总理来到台州视察,第一站就来到海正。只是《海正报》从未经历过重大题材的采访报道,难度是不言而喻的。由于事先精心制定了总体报道方案,将温总理在企业内视察的点点滴滴尽收笔端和镜头之中。几个整版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总理视察的全过程。许多客户正是通过《海正报》的这期特刊,了解海正的实力的。
与企业报多年风雨同舟的廖毅在接受采访时说,《正泰报》让人激动的事太多了。多年以前,南存辉董事长应美国温州人同乡会的邀请,就“美国对华经济制裁”在美国一州立大学演讲。《正泰报》全文刊登了演讲内容后,很快得到各界高度赞扬,全国许多媒体相继转载该文,一个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。
浙江华海制药有限公司去年销售收入达到4.5亿元,实现利润1.6亿元,2003年12月份在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中,名列1000强企业的第17名,在浙江企业中名列第二名。如此骄人的业绩,是如何取得的?新员工、华海新老客户未必清楚。《华海报》推出了“华海变化篇”系列报道,全面展示了华海一步步走过的脚印。许多远道而来的客户都说,是先认识《华海报》,才知道这家制药企业!
企业期刊成为企业高层决策的帮手
在《德力西报》第二版上有个“员工论坛”栏目,尽管有些文笔不是很好,但让企业高层看到了许多“逆耳忠言”,得以及时发现基层动向,更好地打理企业。
华海报》主编方永乐介绍,他们有个栏目叫“第三只眼看管理”,所登的文章全是员工对企业内部管理出现问题的讨论。记得去年有篇文章,大意是讲企业内部文件传达到部门经理一层就不传了,普通员工根本看不到,干起工作来就相当被动。公司领导层看到这篇文章后,马上着手整改,还纠正了其他不足之处。
杭州红泥餐饮娱乐有限公司现有3000多名员工,酒店分散在全国各地,公司管理一年到头从不搞文山会海,高管层的一些经营理念、既定目标等,都是通过《红泥报》一版发布出去的。如今每期《红泥报》一到,酒店就会集中全体员工,以读报这种方式来阅读学习公司文件。公司党委书记骆宝根说,别看这种办法比较原始,取得的效果却出奇的好!
《正泰报》搞的“正泰文化沙龙”栏目,如今不仅在企业内部成了“明星栏目”,在温州企业界中也颇有影响。每期请的嘉宾基本是一线的工人,同时邀请相关专家、公司高层管理人员,就员工在工作、生活、学习中经常碰到的一些问题进行“正面交锋”。很多时候立马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,极大地节约了管理成本。
企业期刊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益友
《海正报》优秀通讯员陈峰泉动情地说,每个月都在车间内盼着她快来,上面登的事情就发生在身边,说的都是真话、有用的话,读后让人觉得很贴心。
曾任《海正报》主编5年的金兆东说,如今员工参与办报的热情很高,形成了“全民”办报的局面,企业报让全体员工与企业真正“血肉相连”。
《华海报》主编方永乐说,像“帅男靓女”、“华海小丁当”栏目,一经推出,就得到了员工的积极响应,报名者相当踊跃。这些栏目为企业内部大龄青年自由配对、员工子女展示才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,而且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。
企业期刊成为培养和发现人才的摇篮
华海每年都要评出优秀员工、劳动标兵,为此《华海报》开辟了“华海儿女”栏目,以专版的形式宣传华海每个层面的闪光人物,有清洁工、有一线操作工、有科研人员……此举让所有的华海人学有榜样,各条战线人才辈出。《华海报》发掘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,为企业选拔任用干部当起了好参谋。
《红泥报》曾搞过一次3000份的内部员工问卷调查,结果绝大部分员工认为,红泥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“只要努力干,人人有机遇”。方正荣主编说,很多管理人员最初都是普通服务员,正是在《红泥报》上“显山露水”才被公司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