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子杂志颠覆传统期刊阅读方式

来源:【雅志电刊电子杂志制作/设计公司 | 更新:2006-12-11

文学不会死,这不是怀揣“理想”的闭门呐喊。她只不过是换了种方式来陪伴我们。上个月从亚马逊传来消息:他们的电子书销售已经超过了美国的精装本图书销售量。

文学,不是怀揣“理想”而闭门呐喊。看过莫言小说的人,相信亦熟知多次刊载过其小说的文学期刊《小说月刊》。《小说月刊》也曾遭遇过“文学死了”所波及的短暂低谷,但近来通过与信息等新传播方式的结合,又重新获得了市场的正反馈。《小说月刊》之于理想与新传播方式的结合经验,值得目前很多文学刊物借鉴。

电子杂志制作

在读到这篇文字之前,刚刚逝去的60秒时间内可能发生过什么:新浪的微博已经产生23万多条信息;至少300部智能手机在大陆卖出;中国移动阅读基地通过手机发生12万人次的阅读点击;上海一家手机阅读内容提供商从移动能分到手256元阅读费……

12万人次,23万条,256元……他们与阅读相关,而且其中的绝大多数还与“小说”相关,这对那些小说刊物的从业者来说,真是个令人心颤的数字。然而,他们更切身的体验却是让“发行下滑”、“小说已死”诸如此类的坏消息吓得近乎麻木。这已经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了。他们之所以还在抱住“小说”不放手,除了那份有些酸溜的“情结”在,剩下的恐怕是:小说的命再短,也不会死在自己的“寿数”里。

如果催生上头那些数字的“操盘手们”还基本没有传统文学从业者的身影,那么我们再把目光放远,看看文学期刊领域的同仁们在美国都干出了怎样的案例。2011年5月《纽约客》的iPad版上线销售,2个月后,杂志社对外宣布《纽约客》已经拥有了10万名iPad版本的年度订户,还有几千名读者通过iPad以每期零散订阅方式成为它的新读者。随之而来的便是,《名利场》、《GQ》、《连线》、《悦己》等知名时尚杂志也陆续推出iPad版。但《纽约客》却是iPad版订户最多的一家。这本文艺类的综合杂志在iPad上的走俏出乎所有人意料,他颠覆了人们认为的电子杂志适合时尚的、先锋的快餐式阅读风格。《纽约客》表示,这些成功来自他们维持了《纽约客》一贯的编辑宗旨,他们抛弃其他电子杂志以图片和互动栏目招引读者的伎俩,在iPad上依旧将重点放在为读者呈现编辑思路清晰且可读性强的内容上。

我们也试图从国内找到这样的案例。在iPad上的文学期刊类别中,除了几本零零散散的个刊可以买到,能够拥有自己独立的服务器和iPad独立书架,每期与纸刊同步销售的,恐怕只有《小说选刊》一家。据了解,这家隶属于中国作家协会的国字号文学期刊,伴随着文学大环境的沉浮,曾经有过辉煌和低谷。现任主编杜卫东可说是临危受命,在杂志的月发行量从近10万下滑到5万册时接手了这本杂志。7年中,这本杂志逐步调整了办刊理念和发行策略,在文学观念多元混杂的情境中,确立了“现实关照,人文情怀,独特视角,中国气派”的办刊宗旨并一直坚持,在文学期刊发行量逐步下滑这一现实逆境中实现了发行量逐步攀升,2012年的8月份,发行量突破14万,超过了上世纪90年代复刊以来的历史最好时期。这不仅解决了刊社的自身生存问题,也重拾了国字号文学大刊的尊严。正是在这样良好的绩效面前,《小说选刊》又坚定地迈出了“数字化”的关键一步。目前,不仅在iPad上可以见到《小说选刊》的身影,几大移动阅读基地上,《小说选刊》几乎都获得了独立的内容接入权。据称,《小说选刊》内容,只占他们向数字阅读输送的阅读资源的极小比例,更多的内容来自跟作者直接签约的大量中短篇作品。他们表示,将立足《小说选刊》杂志社自身优势,把数字运营部打造成中国最具权威性的中短篇小说数字内容提供商。

我们从小说选刊社的数字项目上看到了这家期刊的远虑。当我们知晓了国内的数字阅读大势,当大量的垃圾内容充斥其间,当数字阅读“财源滚滚”的“赚钱效应”逐渐落潮,当读者不再愿意被数字阅读“操盘者”们炫目的小花招耍来耍去的时候,可能就是更专业的内容组织机构亮出身手的时候了。当然,这也许又是“理想主义”的火苗,但是,毕竟,怀揣“理想”,并去实践,总是对付“悲观”的好法子。

在传统出版身处的逆境和种种的坏消息面前,还有人不断地制造更多的坏消息。美国大学教授菲利普·迈尔在《正在消失的报纸: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》一书中像“神汉”一样给实体报刊消亡掐算出了精准的时间表:到2044年——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,最后一位纸质报刊读者将结账走人。

我们真的可能受不住这样“言之凿凿”的惊吓了。但是,这个“神汉”是否言中,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阅读是否会死在我们的“寿数”里,谁说得准呢?不过,下面两个并不是空穴来风的数字却真切地摆在我们面前:2009年全世界有428份杂志在这一个年度里停止了发行;2010年这一数字是176。

但是,文学不会死,这不是怀揣“理想”的闭门呐喊。她只不过是换了种方式来陪伴我们。上个月从亚马逊传来消息:他们的电子书销售已经超过了美国的精装本图书销售量。

着眼于文学阅读的电子化,可能是我们这些自许为小说的“行门里手”手上与读者重修旧好的最后那根救命的稻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