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把自媒体做成企业电子内刊

来源:【雅志电刊电子杂志制作/设计公司 | 更新:2019-10-10

前些年,我在一家传媒集团负责过电子内刊,就深有感触地认为,靠几个刚毕业的年轻人、做着过时的工作,内容又完全是集团各地子公司的所谓“经营新闻”,既无半点能吸引人的有价值信息,时效性还非常差,注定是件无用之功。

前些年,我在一家传媒集团负责过电子内刊,就深有感触地认为,靠几个刚毕业的年轻人、做着过时的工作,内容又完全是集团各地子公司的所谓“经营新闻”,既无半点能吸引人的有价值信息,时效性还非常差,注定是件无用之功。

后来,集团搞起了新媒体,主要是以微信公众号为主,但当时的最高层决策仍然是把它做成企业对外的宣传窗口,从公众号名称到内容又完全是以前电子内刊的翻版,一模一样的内容形式,最后一模一样的结果。

电子内刊

说实话,当年集团搞微信公众号的时间不能算迟,大约是2014年初,这是目前一众微信公众大号的起步时间点。如果,从那时选择好特定方向,不以无聊难看的内部资讯挂帅,坚持原创内容为主,组织起精干的创作团队,也许它早已起来了。

当然,企业最高决策者未能下定决心,将企业公众号的某种管理职能剥离出来,或一分为二,在内容上进行区隔,让承载着企业内部通知、会议报道、员工活动和经营动态的内容单独立号,而全力打造面向全社会的、注重体现自己精神灵魂的原创平台。

这主要还是投入的问题,而问题来自企业决策者多年来的纸媒情结,毕竟他是成长于纸媒兴盛的时代,很难对电子内刊这类伪纸媒断舍离,甚至还想把电子内刊办成企业的“新周刊”,其难度似乎比普罗米修斯盗火还要大。

一晃好几年过去了,发现当年初露峥嵘的企业公众号,目前铺天盖地,多如瀚海尘沙,几乎所有的企业、单位,只要稍为有点规模,都有来自己的公众号,还从公众号延伸到今日头条、百家号、微博等诸多平台。

观其内容,绝大多数缺乏原创能力,要么全靠抄袭转载为主,要么是将纸质电子内刊搬到了网络上。其实说到底,任何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内容平台,无非是想用信息来影响大众,达到这或那的目的。故而,内容的好坏决定了平台能走多远。

我的观点,在会上被一众人等嘲笑,抨击我的观点是书生之见,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可能实现。还有的更是“骂”问,什么机器那么牛逼啊,原创文章一被人用了,就能马上发现?全中国数以亿计的公众号,你以为腾讯有多牛啊!

但仅仅几年过去了,到了好像2017年下半年开始,微信公众号的原创保护就出来了,和我当年的预言几乎完全相同。而我呢,自然也于2016年开始写号,并于去年4月份开了自己的私人号“另类观察”。

之所以开个人号,是我看到了原创内容的价值在慢慢浮现,正如以前的媒体前辈胡老大对我所说的,“中国原创内容的春天终将会到来”,不断鼓励我坚持下去,一定会有所收获的。

在我开个人号的前后一年时间,很多企业找过我合作它们的企业号,有医疗、教育、茶企、家居、酒品牌、餐饮和景区等不一而足,数量不少于十个,但无一例外地都是“电子内刊搬网上”的思路。在内容局促、视界窄化、形式单一和话题限制之下,决定了这些“专业号”基本上难有多大起色,经营它们注定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。

更有一位有三家洗车美容店的友人竟也找我写他家的号,还要一周最少出三篇文章,内容是汽车养护美容等方面的专业文,要求“文笔优美、内容感人”,能很快地把流量带起来。

我回复友人,专业性的内容根本无需找我这样的写手,从刚毕业的中文系毕业生中去招1-2人就可以了,所有内容从百度等搜索平台上都能找到,剩下无非是资料的分类整合,虽谈不上原创,但应付服务总是够用的。

至于他所说的要能很快地把流量带起来,醉心于内容是不够的,不如在服务上多进行优惠,还来得实惠些。做为专业化的企业号,在内容上的聚焦本就意味着可看度的弱化,如果一定要以内容来留住人,除了物质的实利外,内容的故事性、趣味性是要突出和体现的。

任何生产精神内容的网络平台,能吸引人的无非是资讯故事性、知识性、趣味娱乐性、实利性和工具性。他的三家洗车美容店的号谈不上工具性,这是手机十多个头部应用的事情,如百度是搜索引擎,饿了么是送餐软件;实利性在店小利薄的行业生态下,聊胜于无罢了,如果力度上超不过他人,也绝不可持久;知识性呢?汽车养护美容知识都是通用的,不存在独家功夫,相关内容在类似平台上比比皆是,更谈不上能出类拔翠。

剩下的就只有趣味娱乐性和资讯故事性了,但这两方面内容看似门槛不高,要做好却非常不易。现今的人们,营生忙碌之下,是难有多少时间去长阅读的,所以抖音等短视频就填补了空间。洗车美容的过程,拍成娱乐搞笑短视频,不是太难,难在长时间出精品。

资讯类内容也是人们生活工作之必须品,如从事金融投资类工作的人,对国内外重大的时事、经济等新闻是有需求的,从中以研究出投资方向、判断投资风险。但目前资讯泛滥,这就要求资讯发布者不能简单地复印事件的发生,如时间、地点和事件经过,而是要透过你的文字,让读者能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,以及可能的好坏影响。

如刘强东去年在美国被拘捕一事,做为新闻本身的资讯是清楚的,什么时间、在哪个地点、因为什么事他被拘进警局,这是触目可及的通用类新闻,到很多新闻类平台都能看得到。如果复述事件,就显得毫无意义。但如果你能挖掘出刘强东以前的故事,和诸多中国名人在海外遇到类似事件的最终结局,那么你的内容就有了故事性,无疑是提高了一大步。

当然,若能在事件未彻底明朗化时,提出你自己的另类评论,就它的真相、走向和影响等形成独到观点,则又是更上一层楼的提升,这需要非凡的洞察能力和辽阔的视野。做到了这个程度,才是资讯和故事的完美结合。

朋友吃惊地看着我,说:“我这洗车美容店,才不过是三家店的规模啊,店内哪有什么资讯还能故事呢?”我笑了,告诉他:“一定有,你不要局限在自己店内的人身上,要从进店人那里挖掘嘛。”

“什么意思?难道进来一个洗车美容的客户,我们都要问他(她)有什么故事吗?”我怼他说:“经营场所其实都是个小社会,你倒不必去一一问人家,但可以通过子虚乌有的今天富婆、后天帅哥等人的嘴,将众多社会、经济、娱乐、时事、教育、旅游等等热点,逐个引述评论出来......"

"那和我洗车美容的业务有何关系?服务、优惠等专业资讯怎么结合?”朋友显然还是没明白我的意思。我明白地告诉他,故事场景是发生在他的店里,通过趣味的故事内容,把人紧紧地拉在平台上,有了大量的人其他都是小问题。为何不能上面是一篇来店内某个顾客口中说出的热点事件,通过虚设的店内接待生“小虎哥”来掺合讨论评说,而在这条主内容下附设条店内的专业服务资讯呢?

友人突然听懂了,这是变专业的无聊,引而成进店客人口中的无限趣味事,天天才有内容写,这些有趣的内容是吸引粉丝进来并留住的引子,如同老舍小说《茶馆》中的来来往往过客的故事嘛。

其实,类似的应用非常之多,看似东拉西扯的无关,却能收到奇正相倚的出彩效果,在千人一面的行业号中另辟蹊径,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......